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口社会统计科 发布时间:2024-03-01 16:06 |
202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显效发力,持续激发文化市场供需潜能,文化产业呈现平稳回升良好态势。
一、总体运行情况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比上年增长8.9%,比全省平均增速高6.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
(一)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2023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速明显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整体水平;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37.3%,占比高于上年5.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5.7%。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得到持续释放,有力推动文娱休闲行业恢复发展。2023年,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35%。
(二)微型文化企业迅速崛起。2023年,我市13家规模以上微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7%,比全市平均水平和大中型、小型文化企业增速分别高24.8、18.1和30.6个百分点。同时,微型文化企业期末人数同比增长9.5%,进一步释放就业潜力。
(三)文化核心领域与文化相关领域齐头并进。2023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文化投资运营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文化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四)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贵池区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个百分点;青阳县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2.5个百分点。贵池区和青阳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有力拉动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需关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少。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5家,比去年增加1家,单位数量在全省仅多于淮北市,居全省第15位,位次后移1位,占全省比重仅为2.8%,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28家,占全省文化制造业的比重为2.3%,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7家,占全省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为3.7%,占比增长0.1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30家,占全省文化服务业的比重为3%,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规模小。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大中型企业4家,小微型企业71家。全市75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户均营业收入5006.8万元,全省文化企业户均营业收入9238.6万元,我市户均营业收入仅占全省户均的54.2%,户均营业收入居全省第10位。营业收入超5千万元的企业仅21户,其中,营业收入5千万元至1亿元的9户,亿元以上的12户。
(三)文化新业态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我市文化企业只涉及3各行业小类,分别是其他文化艺术业、应用软件开发和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比上年下降33.3%。其中,其他文化艺术业实现营业收入0.1亿元,比上年下降75.1%;应用软件开发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比上年下降37.9%;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比上年下降24%。
(四)文化批发零售业大幅下降。2023年,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省文化制造业增速13.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全省文化服务业增速0.8个百分点。文化批发零售业营业收入3.9亿元,同比下降6.5%,低于全省文化批发零售业增速10.7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符合国家一套表统计标准,才能纳入文化产业统计。各主管部门要加大摸排力度,联合各地统计部门做好申报入统审核,加强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的填报核实工作,确保符合文化产业统计的单位应统尽统。要重点扶持文化产业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对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给予政府补贴或奖励。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企业,促进规模以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有效增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二)加大引导,实现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中优先植入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环境,要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引进重大支撑项目,提升文化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文化及相关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采取投资经营、联合经营、组团经营、联锁经营的方式打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改变我市规模文化企业少的现状,大力培育打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以重点文化产业和重大项目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三)创新业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充分利用资源、生态、人文、民俗等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文化产业,以文化及相关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互联网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要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工业”等,促进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引领文化产业不断攀升,促进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引擎、创新产业的助推器。制定促进各产业和文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培育挖掘农村民俗文化,实现“农业文化”,在城镇化发展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实现“文化城镇”,在工业发展中培植工业文化、工业旅游、工业艺术品等,实现“文化工业”。
(四)丰富供给,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要加大文化消费配套设施投入,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园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提升文化消费意愿,培育网络娱乐、网上阅读、网上观赏等消费新模式,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渠道需求,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