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十四五” 跨越赶超正当时-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欢迎访问池州市统计局网站!

| | | | |

奋勇争先“十四五” 跨越赶超正当时
——“十四五”以来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4-01-19 09:20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更新蝶变,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十四五以来,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由2020853.1亿元增长至20221078.5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202.24%提升到20222.39%,年均增长7.8%(年均增长指20212022,后同),比全省高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202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7.8%7.9%7.5%,连续三个季度居全省第1,延续向上向好态势。


(二)人均水平显著提升。人均gdp连续跨过7万、8万两个万元台阶,由202063664元提高到202281124元(折合12061美元),高于全省7521元,居全省第6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2088.6%提升到202294.7%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64元,占人均gdp比重达38.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168122/人,居全省第5位;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7912元。

 

(三)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收入质量,确保财政增收与利企利民并行。2022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比2020年增加16.2亿元,年均增长11.5%,比全省高5.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7.7%2023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3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1位。

 

四)金融信贷规模扩大2022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17个,营业网点290个,本外币资产总额1887.2亿元,比2020年末增加457.9亿元,年均增长14.9%。本外币存款余额由2020年末的1233.9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1553.3亿元,年均增长12.2%。本外币贷款余额由860.9亿元增长至1247.6亿元,年均增长20.4%202311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50.51452.5亿元,同比增长13.5%18.2%,居全省第31位。

 


二、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一)实体经济根基稳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10.5:43.5:46调整20229.1:46.6:44.3。与2020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产业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202120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居全省第1位。2023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居全省第3位。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增速稳居全省前三,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022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冠军企业5家。服务业增加值由2020392.8亿元增长至2022477.7亿元,年均增长6.8%,居全省第3位。

 


(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20212022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3.4%,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2038.6%提高到202243.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7.8%提高到22.1%2022年,全市共有17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2户、50亿元以上企业5户、100亿元企业1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8%

(三)创新创造活力迸发。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4亿元,比2020年增加7.5亿元,年均增长25.5%;占gdp比重由20201.49%提升至20221.89%。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153户增加到2022257户。2022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2件,比2020年提高3.6件;登记技术合同406项,是2020年的3.1倍;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6.4亿元,是2020年的9.4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33.2亿元,是2020年的4.1倍。

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新成效

(一)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21202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比全省高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4.8%比全省高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宝镁轻合金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实施、中建材新材料暨港廊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池州电厂二期、蓝城康旅小镇等超50亿元项目动工建设。2023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居全省第1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467个,同比增加70个,完成投资增长41.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3.8个百分点。

 

(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消费市场复苏回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406.3亿元增加2022465.6亿元,年均增长7%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2亿元,同比增长4.5%民营经济总量和占比扩大民营经济增加值2020564.4亿元增加2022707.7亿元,年均增长8.2%gdp比重由202065%提升到202265.6%。旅游产业持续升温,20231-11月,旅游总收入736.2亿元,接待游客人数6864万人次,均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市场回暖带动信心回归20231-11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0313户,同比增长15.8%

 

(三)对外贸易量质齐升202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7.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6.9亿美元,年均增长13.6%20231-11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5位。十四五以来,全市进出口市场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对主要经济体的全覆盖。2022年,对一带一路地区进出口3.5亿美元,增长62.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0.2%;对欧洲、rcep成员国两大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为1.5亿美元、2.6亿美元,合计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7%。中韩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加快建设,引进11个外资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池州联动创新区启动实施,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建设。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在科研、人才、文化等多方面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深度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开园暨安徽双创汇走进上海科创飞地活动成功举行,大力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推进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与安庆协同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形成24项合作事项清单推进落实,推进实现安庆长江大桥点对点过桥费减免,1296项税费事项拥江通办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与铜陵市加强对接合作,在长江共抓大保护、池州公铁大桥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四、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稳定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20141.8万千瓦增加到2022147.7万千瓦。2022年,池州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累计建成138.9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5.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6%。全市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454个,在建165个,完成美丽宜居自然村573个,人居环境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优秀等次。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计划,老池口市民公园、城市规划展示新馆、小三线文化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亲水亲绿的新地标。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力提升宜居水平,清溪大道改造工程全线通车,18条主要道路改造提升、贯通成环。2022年,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687公顷,比2020年增加438.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7.7%,提高1.6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0.1平方米,增加1.1平方米。

(三)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2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60.23%,比全省高0.08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县区人均gdp差异系数由20210.27下降为20220.21。城乡交通更加便捷,全市开通城乡公交(客运)线路136条,通车总里程达4418公里,公交化运行比例达78.6%20212022年度,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整体评估等级均为4a级。

 

五、绿色发展展现新作为

(一)节能降碳成效显著。积极响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2022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9%,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由202077.7%下降到202277.1%池州高新区循环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碳汇资源集中收储、整体开发、统一管理试点项目落地,全省首笔绿色碳交易实现跨国变现。

(二)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全市以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煤炭等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回落明显。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5个,绿色化改造企业10家,创建省级绿色工厂3家。新增光伏、风电并网装机233兆瓦。实施矿业经济绿色转型行动,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家,整合关闭矿山7家。

(三)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城、治乡,山更绿、地更净、水更清、天更蓝。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至60.8%,居全省前列,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全市pm2.5浓度平均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82.2%总体保持良好态势。长江十年禁渔成效进一步巩固,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江豚数量、活动范围明显扩大。

六、民生福祉获得新加强

一)居民收入稳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26404元增加到202230964元,年均增长8.3%。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6%16%5%23.4%。从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5671元增加到41035元,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323元增加到20602元,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2.06:1下降到20221.99:1

 


(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实施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民生工程,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72户,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2675张,建成开放老年助餐点205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7个,建设中心药房7家,实现县区全覆盖,推动市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与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全市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202028.2人增加到202231.8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由70.3增加到77.8人;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10.2万人、13.9万人增加到11.9万人、17.6万人。

(三)教育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主城区2所优质初中与东部三区2所校、贵池区21所城区校与乡镇21所农村校结对共建全市小学毛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3%107.8%。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书香池州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不断拓展城市阅读空间数量和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67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获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3个、旅游风景道1条,青阳县创成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洪墩村、朱备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绘就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池州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保持定力,紧盯目标任务、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协同发力,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把握变局中开创新局,以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